1945年5月25日一場無情的空襲在東京展開,爆炸的火光照亮夜空,地面上的建築無一幸免,位於丸之內地區的東京車站當然也是其中之一。在歷經百年之後,原址重建恢復往日的風韻,同時也展開 Tokyo Station City 新的哩程

以南北走向的東京車站一共分為丸之內側、八重洲側以及日本橋三個主要出入口,較早時期,丸之內側站房因正對的宮城(皇居舊稱)起初稱之為"中央停車場",停車場的意思並非像今天這樣停着汽車,而是停火車的場所,在啟用不就之後即改名為"東京車站"。這棟丸之內側站房是由明治維新時期的建築師辰野金吾及葛西萬司所設計,融合了文藝復興時期、19世紀末維多利亞風格以及日式赤鍊瓦等特色,這個面長330公尺、使用上萬棵松木為地基、800多萬個紅磚與花崗岩的車站,終於1914年完工。


(圖片轉載自東京ステーションシティ官方網站)

1945年,二次大戰末,再一次夜間的空襲中,東京車站被擊中,雖然外部由紅磚搭建,但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使得三樓以上屋頂及南北兩側高塔幾乎付之一炬。


(圖片轉載自新潮社 日本鐵道旅行地圖帳)

戰後,將車站燒毀的三樓拆除,改為三角型屋頂,南北兩側的圓塔則以施工較為簡易的八角型暫代。為何說是暫代呢? 由於物資缺伐,於是就地取材的將報廢的戰鬥機解體後取其可用的部分先暫時撮合著使用,這原本預計只能撐5年的尖塔,這一撐就是半個世紀。實在是不得不佩服當時師傅的技巧工法。1970年代時政府一度規劃將車站拆除重建為較具現代感、更多功能的高樓層建築,卻遭東京市民反對而作罷。直至20世紀出整個區域再次規劃為"東京ステーションシティ Tokyo Station City",對東京車站採取"復舊"的態度,再次修復為1914年完工時的模樣。南北兩側的臨時的八角塔也終於功成身退的改回原來的圓塔。從車站內仰望復舊之後的挑高的穹頂,角落上裝飾潔白的鴿子、欄、拱等細緻的雕刻,當陽光從塔樓邊的窗戶灑落,百年建築低調卻又精緻華麗的令人讚嘆。據說,最早並未留下任何設計藍圖,讓復舊的工作者著實煞費了一番心思才完成。

歷經百年的發展,現今的東京車站佔地面積已有182,000平方公尺,約3.6個東京巨蛋棒球場之大。15個月台28條鐵路線,連貫全國的主要鐵路網中,除了九州新幹線以之外,幾乎都以東京車站為起點或轉運站,放射狀的交通樞紐,被譽為”東京的表玄關”一點也不為過。復舊之後的東京車站,默默的長高了些,多出四樓為飯店使用,入住一晚每人最低¥34,770起。

隨著復舊及周邊再開發計畫的完工,丸之內地區度聚集許多人潮,套故宮之前的一句slogan "新即是舊 舊即是新",想必在這新舊交融的"東京車站城"當中也許可以發現更多驚人的寶物。